
2025 年 9 月,特斯拉携宏图第四篇战略规划与 CEO 埃隆・马斯克的十年薪酬激励计划正式亮相,向市场传递出清晰信号:这家曾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的企业,正以坚定的步伐从汽车制造向泛 AI 领域跨越,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全新增长周期。
这份为马斯克量身打造的薪酬计划堪称史无前例,若全部目标达成,其收益规模将达 1 万亿美元。计划设置了多层次的业绩里程碑:12 个市值目标从 2 万亿美元起步,以每阶 5000 万美元逐步递增;4 个营运目标涵盖 2000 万辆汽车交付、1000 万 Full-Self Driving(FSD)活跃订阅用户、100 万台人形机器人交付及 100 万辆 Robotaxi(特斯拉称之为 Cybercab)商业运营;6 个盈利目标则以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500 亿美元为起点,直至 4000 亿美元。计划还明确最低启动门槛 ——10 年内市值需先达 2 万亿美元,且马斯克所持相关股份七年半内不得随意出售,此举将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深度绑定,彰显推动特斯拉突破增长瓶颈的决心。
宏图第四篇则勾勒出特斯拉的转型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驱动技术,立足实体制造业优势,将 Cybercab 与 Optimus 人形机器人作为两大核心发力点,现有汽车、储能等硬件业务则整合为 AI 能力的下游应用场景,最终目标是加速世界向 “可持续富足” 转型。为支撑这一战略,特斯拉在 AI 算力领域投入显著,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掌握的算力资源已等效约 6.75 万张英伟达 H100 算力卡,较 2023 年 10 月 “约一万张” 的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为 FSD、Cybercab 及 Optimus 的技术研发与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尽管战略重心转向 AI,特斯拉汽车业务仍扮演着 “现金流基石” 的关键角色。截至 2025 年 9 月,其全球累计交付量已超 800 万辆,今年上半年交付量亦达 72 万辆。中国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支点:上海临港超级工厂地位持续提升,Model Y L 及计划推出的廉价版 Model Y 由中国本地团队主导设计研发,泛太平洋区域更将成为汽车业务的核心市场,为企业转型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
从新能源汽车的开拓者到 AI 与制造业融合的探索者,特斯拉以清晰的战略规划、实打实的技术投入,在新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突破意愿,也为全球科技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Model Y L 刚上市 6 天就卖空 9 月产能,即便网络上对空间有讨论,也挡不住订单排队,这背后就是设计抓住了 “想要六座又认准特斯拉” 的细分市场。这跟我们服务制造企业的经验很像,企业要的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是能击中用户心智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帮企业拿订单。特斯拉这套打法其实给我们提了醒:做设计前先扎进市场做调研,把用户真实需求摸透,比单纯追求视觉惊艳管用多了。
设计对销量的长期拉动,特斯拉的极简设计语言就是最好的例子。车内大屏取代物理按键的设计,早就成了它的品牌印记,即便被说 “简陋”,还是能让 Model Y 在 2024 年卖出 48 万辆,改款 10 天就收 10 万订单。这背后是设计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也是企业最想要的 —— 通过稳定的设计基因建立用户信任,减少老车主的迭代焦虑,还能通过成熟设计复用控制成本,这种 “平衡创新与实用” 的设计逻辑,正是现在很多企业渴求的。
特斯拉把设计和技术、供应链深度绑在一起的做法,也贴合了中国设计 “全链路整合” 的趋势。它用 AI 算力支撑 FSD 的交互设计,用本地化供应链落地车型设计,避免了 “设计与生产脱节” 的常见问题。这给我们的启发是,现在做工业设计不能只站在画图板前,得懂技术、懂制造,像我们服务家电企业时,提前和结构工程师敲定材料方案,既能落地创意还能降本 15%,这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设计价值。
从特斯拉的规划里能明确感觉到,好的设计从来都是企业战略的一环。它的中国设计布局不仅撑起了汽车业务的现金流,更给后续 AI 转型打了基础。这也印证了我们一直坚持的:设计不是附加项,是能帮企业拿订单、促成交、稳销量的核心能力,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中最稀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