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nner_product
nbanner_product

赛力斯的"华为依赖症"与破局之路

阅读:84   更新时间:2025-04-14 13:52:38

赛力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82%,净利润59亿元,问界系列车型一度占据细分市场鳌头。但在光鲜数字背后,这家车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新能有汽车设计.webp

曾经凭借华为技术背书与渠道赋能的赛力斯,如今遭遇"成长天花板"。问界M7、M9等主力车型销量自去年三季度起呈现断崖式下滑,华为对智选车资源的分配天平正在倾斜。经销商坦言:"过去门店选位优先赛力斯,如今新开店面留给问界的展位越来越少。"更严峻的是,华为正在将销售终端全面托管化,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盈亏临界点。

在这场技术与渠道的博弈中,赛力斯选择主动突围。斥资115亿元入股华为旗下引望公司,将合作层级提升至战略协同层面;同时启动港股上市计划,拟募资50亿元加码技术研发。更具象征意义的动作,是斥巨资收购问界商标与超级工厂,这场"品牌赎身"预示着赛力斯正在重构自主话语权。

产品矩阵的快速迭代显露出破局野心:22.98万元起的问界新M5 Ultra试图打开下沉市场,预售订单破10万的问界M8瞄准中大型SUV空白区。但市场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当华为生态开始惠及更多车企,赛力斯的技术护城河还剩多少壁垒?

站在千亿市值门槛上的赛力斯,此刻如同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躺在华为的功劳簿上吃红利,还是真正完成从代工厂到技术主导者的蜕变?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这家车企能否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真正站稳脚跟。

站在工业设计一线从业者的视角看,赛力斯财报里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设计战略的典型样本。问界系列去年42.69万辆的销量高峰,本质上是一次"华为光环+爆款设计"的化学反应——M7用悬浮车顶和智能座舱重构了30万级SUV的视觉语言,这种设计策略精准击中了中产家庭对科技感与实用性的双重需求。但今年主力车型销量断崖式下滑暴露了问题:当华为的ICT技术光环逐渐被行业稀释,设计层面的创新乏力开始反噬市场表现。

当下中国车企的设计困局集中在三个维度:其一,参数内卷背景下,外观设计成为最直观的差异化战场,但多数企业仍陷在"摄像头布局""灯组造型"的表层创新;其二,智能化体验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度不足,像问界M9的零重力座椅虽具话题性,却未能转化为持续性的设计溢价;其三,供应链话语权缺失导致设计迭代受制于人,赛力斯被迫采用华为托管门店的模式,实质上是将设计展示的主导权拱手相让。

赛力斯斥资收购问界商标和超级工厂的举动,本质是在重建设计主权。当企业能完全掌控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链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附庸"到"价值引擎"的转变。新推出的M8预售订单破10万,侧面印证了设计自主权带来的市场效应——贯穿式LED灯带与可变悬架的视觉冲击,配合零重力座椅的沉浸式体验,构建出区别于华为系其他产品的设计语言。

但工业设计的商业价值转化存在临界点。数据显示,问界系列在年销40万辆门槛前遭遇增长瓶颈,反映出设计创新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当前新能源车企的设计投入产出比正在恶化:头部企业研发费用普遍超过营收15%,但设计带来的销量增幅已从2022年的38%降至2024年的12%。这要求设计师必须深入参与产品定义阶段,将用户潜在需求转化为可量产的设计语言,而非停留在概念车的炫技层面。

车载电器设计.webp

中国汽车市场的设计竞争正步入深水区。真正有效的设计战略需要打通三个关键节点:建立用户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系统,将试错成本从亿元级压降至百万级;构建模块化设计平台,在保证设计独特性的同时控制制造成本;最重要的是形成设计专利护城河,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外观专利重复率高达67%,这种同质化竞争正在吞噬设计创新的价值空间。赛力斯能否突破这些瓶颈,将决定其从"华为代工"转向"自主设计"的战略转型成败。


已累计预约 5360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
  • 手机号 预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