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芬剃须刀的发布,是这家以“技术创新”为基因的企业在个护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从2021年高速吹风机到2023年电动牙刷,徕芬始终以“打破传统设计逻辑”为核心,而此次剃须刀的推出,则进一步展现了其对工艺与效率融合的探索。
4年研发周期与工艺执念
两款剃须刀T1 Pro(499元起)与P3 Pro(699元起)的定价,直接对标国际高端品牌,背后是1亿元研发投入与4年的打磨。产品负责人曾任职苹果,主导采用CNC数控加工与铝合金材质,机身薄至12毫米,仅重93克,工艺精度堪比航空航天领域。这种对标苹果的极致设计,虽导致单台生产效率仅为注塑工艺的千分之一,但奠定了产品的独特性。
市场反馈与用户需求洞察
尽管首批T1 Pro仅2000台的产能引发“抢购潮”,但用户反馈为产品优化提供了方向。部分用户指出T1 Pro对浓密胡须剃净效果不足,而P3 Pro三刀头系统则更适合高密度剃须场景。这一差异促使徕芬重新审视产品定位——T1 Pro聚焦轻量化日常使用,P3 Pro主打高效精准剃净,两类用户需求的细分成为后续迭代的关键。
从供应链到产能升级
面对CNC工艺带来的生产瓶颈,徕芬已启动“超级工厂”建设计划,目标通过整合东莞与深圳宝安的自有产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创始人叶洪新坦言剃须刀毛利率偏低,但强调这是企业探索高性价比路径的必然阶段。此前自建供应链的经验显示,高速吹风机的毛利提升得益于成本控制,剃须刀的产能突破或将复制这一模式。
行业竞争中的差异化突围
在松下、飞利浦等巨头环伺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选择以“效率革命”切入。T1 Pro将传统10分钟剃须缩短至3分钟,配合智能感应技术,试图以“时间成本”重构用户认知。尽管外观设计引发短暂争议,但2023年原型机的公开与专利提交时间线,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充分合法性。
未来增长的底气
徕芬近年营收年均增长10亿元,剃须刀被视作继吹风机、牙刷后的第三增长极。面对用户对“戴森平替”标签的期待,企业更希望以技术突破定义自身价值。叶洪新表示,剃须刀的工艺探索虽伴随短期挑战,但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才能推动行业从“功能堆砌”转向“体验革新”。
在消费电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徕芬剃须刀的试水既是对自身设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市场接受度的验证。从工艺到产能,从用户反馈到产品迭代,这场围绕“效率与美学”的实验,或许正在为小家电行业开辟一条新的可能性。
徕芬的实践揭示了两个关键趋势:工艺创新需匹配供应链成熟度。CNC一体成型虽能实现轻量化突破,但良率低、效率差的现实,倒逼企业必须在设计初期建立“可量产评估模型”。例如松下Air剃须刀通过简化结构快速上市,而徕芬则因过度追求工艺细节陷入产能瓶颈。用户需求分层与设计策略的关联性同样重要——T1 Pro与P3 Pro的差异化定位(前者轻量化日常使用,后者高密度剃须)表明,设计需前置到市场调研阶段,通过用户画像将功能需求转化为形态语言。当前国内企业常将设计视为“开发后期修正项”,导致产品上市后需依赖配件补足功能(如T1 Pro长须刀头套装延迟上市)。
在成交转化层面,徕芬剃须刀的定价策略验证了工业设计的“价值锚点”作用。CNC工艺带来的金属质感、极简形态,成功构建“高端个护”认知标签,即使毛利率被压缩至极限,用户仍愿为“可见的品质”买单。这与小米生态链通过“类苹果设计”实现溢价、华为以工业设计强化商务属性的路径一脉相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徕芬自建超级工厂、整合东莞与深圳宝安产能的计划,正是试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缩短试产周期,将设计与制造端形成数据闭环。
设计对销量的提升作用,在剃须刀这一低技术壁垒品类中尤为显著。徕芬通过重构用户行为模式(如将10分钟剃须缩短至3分钟),开辟了新的竞争维度。但设计溢价需匹配用户教育成本——当产品以“效率革命”为卖点时,必须同步构建认知框架(如场景化演示),否则易沦为视觉噱头。反观行业中大量“为设计而设计”的案例,因脱离使用场景而失败。
徕芬剃须刀的探索印证了工业设计的终极价值:它不仅是产品外观的塑造者,更是商业逻辑的翻译官。在剃须刀市场,设计通过重构用户习惯,成功撬动市场空间。这种以设计驱动增长的路径,或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从“成本优势”走向“价值优势”的关键突破口。
徕芬剃须刀的研发历程,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碰撞的缩影。四年投入一亿研发费,以CNC工艺打磨出12毫米厚度的机身,看似对标苹果的极致设计,实则是对效率革命的执念——将剃须时间从十分钟压缩至三分钟。市场反馈揭示了设计与需求的微妙平衡:T1 Pro因轻量化适合日常使用,P3 Pro则以三刀头系统满足高密度剃须场景,二者定位差异凸显设计对用户分层的精准把控。尽管首批产能仅两千台引发抢购潮,但这也印证了工业设计在小家电领域重构竞争维度的可能性——当工艺细节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升级,便能撬动用户对“效率溢价”的买单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