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跨界创新浪潮,一场汇聚多元力量的 “造机运动” 蓬勃兴起,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8 月的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跨界玩家的身影格外亮眼。主营电视与会议平板显示主控板卡的视源股份,首次展出工业级四足机器人 MAX-HUBX7;深耕园林机械近三十年的中坚科技,也带来全新升级的四足机器狗及在研轮式机器人。更具突破性的是,私募领域的九鼎投资斥资 2.13 亿元控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南京神源生,白酒巨头贵州茅台则通过旗下产业基金投资机器人创业公司,不同行业的入局让赛道充满活力。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链的系统性突破。过去核心零部件 “有钱难寻、好用更难” 的困境已大幅改善,专业供应商将机器人的 “眼睛”“手”“关节” 等关键部分转化为可采购的 “标准件”。禾赛科技专为机器人设计的 JT 系列激光雷达,视野覆盖广且经百万台级市场验证,上半年在国内机器人 3D 激光雷达出货量居首,助力合作伙伴的机器人实现紧凑空间高效通行与人群中自主避让;强脑科技的 “BrainCo 仿生灵巧手 Revo2” 仅重 383g,却能轻松提起 20 公斤重物,攻克了人形机器人研发中的一大难点。绿的谐波打破国外企业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五洲新春、步科股份、柯力传感等企业也在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等领域持续发力,领益智造更以 “机器人硬件百货市场” 定位,通过全链路精密制造能力推动综合降本,让 “攒一台机器人” 的技术与成本逻辑愈发清晰。
多元玩家带着各自优势涌入,丰富了创新路径。美的依托旗下库卡的技术积累,研发出能泡咖啡的家用人形机器人 “美拉” 与已在荆州洗衣机工厂上岗的 “美罗”,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 100%;广汽推出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 能耗较同类产品降低 80% 以上,还明确了 2025 年设示范区、2027 年启动量产的时间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聚焦养老、家庭等场景,联合合作伙伴开发陪伴机器人与桌面 AI 机器人;科大讯飞则推出 “智能语音背包”,为各类机器人快速赋予强大语音交互能力,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下旬,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现存企业达 834 家,超半数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2025 年上半年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超 180%,一级市场上逐际动力、千寻智能等企业接连获得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也在推进资本化进程。
如今的机器人产业,正以技术突破为基、资本热情为翼,朝着解决真实场景需求、实现规模化应用稳步前行。正如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所言,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当下蓬勃的创新活力,正为产业未来绘就一幅充满希望的发展蓝图。
好多企业在工业设计这块,首要的难题就是设计服务能力跟不上。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理论一套一套的,可对工程、材料、生产工艺这些实际产业环节,了解得太少了。企业常常吐槽设计师的方案太理想化,实际生产的时候困难重重,还得花额外的成本去调整。再加上创新能力不足,大量设计公司就盯着外观优化,或者照搬国际品牌,真正有核心技术驱动的创新少之又少。据 2022 年的一项调研,国内工业设计项目里,超过 60% 都是外观改良型设计,原创性设计连 15% 都不到。设计公司跟企业研发、制造部门也衔接不好,设计师对供应链成本、生产工艺限制不太清楚,做出来的设计方案要么量产不了,要么成本高得吓人。而且,像智能硬件、汽车设计这些领域,特别缺那种既懂设计思维,又有技术理解和商业洞察的复合型人才,可行业薪资又不太有竞争力,好多顶尖人才都跑到互联网、金融这些行业去了。
好多企业觉着设计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儿,没把它当成核心竞争力,所以设计预算一压再压。国内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里,设计相关支出平均占比连 1% 都不到,跟欧美国家 3%-5% 的占比相比,差得太远了。市场环境也是问题,消费者都喜欢低价产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倾向于快速模仿,而不是搞原创设计,这就大大压缩了设计的溢价空间。在小家电、家具这些行业,到处都是同质化产品靠低价竞争,那些用心做原创设计的企业,反而很难得到合理回报。还有知识产权保护这块,抄袭成本低,维权又特别难,原创设计很容易被仿制,这就打击了企业投入创新的积极性。2023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工业设计类专利侵权案件每年增长超过 20%,可实际赔偿金额也就侵权获利的 10%-30%。另外,大量中小企业要么没设计意识,要么觉得设计服务太贵,它们的设计需求一直没被激发出来。设计公司又都盯着头部企业,中小企业那些碎片化的需求,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2025 年的中国机器人圈,热闹得像场盛大市集。造机门槛因供应链成熟降了不少,“攒机器人” 从玩笑变真,屏幕厂、园林机械厂甚至茅台都来凑趣。核心部件有了靠谱供应商,玩家们各展所长,虽离实用还有段路,但这股子创新劲儿,正推着行业往解决真问题的方向走,未来定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