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IFA 展上,来自深圳的科技企业影石与大疆,呈现出一场充满创新活力的 “跨界对话”。影石首次公开全景无人机影翎 Antigravity A1,大疆则重点展示 DJI Mic 3 无线麦克风与 Osmo 360 全景相机,另有可靠消息称其全景无人机新品已在筹备中。这两家曾在智能影像细分领域各展所长的企业,正以互相渗透的产品布局,勾勒全球智能影像行业的新增长方向。
此前,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建立起强劲优势,长期占据全球 70% 以上份额,2023 年该领域全球市场规模约 71 亿美元;影石则在消费级全景相机领域领跑,2023 年全球市占率达 67.2%,2022 至 2024 年营收从 20.41 亿元增至 55.7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65.25%。随着全球智能影像市场增速逐步放缓,双方均选择依托技术共通性寻求新突破 —— 全景相机与无人机在影像处理、防抖算法、传感器技术等底层能力上的复用,大幅降低了跨界研发成本,成为彼此开拓新领域的重要支撑。
大疆以 “硬件优势” 为核心突围路径,将无人机领域的核心技术迁移至全景相机赛道。Osmo 360 不仅融入无人机的影像处理与防抖能力,还复用 Osmo Action 系列的电池与磁吸快拆系统,借助成熟供应链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全景相机用户带来更优的硬件体验。影石则聚焦 “差异化创新”,推出的影翎 Antigravity A1 全景无人机,将自身在全景领域的算法优势与飞行场景深度结合,实现全景画面实时拼接与后期自由裁切,还整合 Insta360 + 云服务,构建 “硬件 + 软件 + 云服务” 的一体化生态,为用户提供更低门槛的创作体验。
这场跨界探索并非简单的市场争夺,而是共同做大智能影像蛋糕的实践。大疆凭借品牌与渠道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接触全景拍摄,扩大市场基数;影石通过全景无人机开拓沉浸式游览等新场景,推动 “全景 + 飞行” 新品类诞生。双方的技术流动打破了此前两个领域封闭的技术体系,推动行业向 “硬件极致化” 与 “体验场景化” 双轨发展。
从各自深耕到跨界共创,影石与大疆的探索不仅为自身找到新增长曲线,更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创新智慧。他们以自我突破推动行业升级,让智能影像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
当下中国设计圈正吹着跨界融合与体验升级的风,2025 年的行业趋势里明确提到,智能化设计和跨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的关键,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还在稳步扩大,2024 年都到 19772 亿元了,这给好设计提供了足够大的落地舞台。企业找我们做设计时,最头疼的就是两个问题:要么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设计没记忆点;要么是技术堆得足,但用户用着费劲,没法转化成销量。影石和大疆恰恰用设计给出了破局思路。
大疆在无人机领域 70% 以上的市占率不是凭空来的,产品设计上一直讲究 “精准落地”。这次推 Osmo 360 全景相机,没走激进创新的弯路,而是把无人机的影像处理、防抖技术迁移过来,还复用了 Osmo Action 系列的电池和磁吸快拆系统。这招太懂工业设计的精髓了 —— 利用成熟技术和供应链做设计复用,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保证了产品稳定性。对企业来说,这种 “技术平移 + 设计适配” 的思路,能快速拿到市场反馈,缩短设计到量产的周期,自然能提升订单转化效率。而且大疆的设计语言一贯统一,用户拿到手不用重新适应,这种流畅的体验衔接,本身就是促进成交的隐形推手。
影石的路子则是另一种设计突围,完美踩中了企业对 “差异化创新” 的需求。它在全景相机领域 67.2% 的市占率,靠的就是把复杂技术做成 “傻瓜式体验” 的设计能力。这次影翎 Antigravity A1 全景无人机,直接把全景算法和飞行场景绑在了一起,249 克的折叠机身解决了便携性痛点,上下双镜头架构实现机身 “隐形”,后期还能自由裁切画面。这正好戳中了很多潜在用户 “想玩航拍但怕操作复杂” 的心理,IFA 展上拿 16 个大奖就是最好的设计背书。对我们做设计的来说,这种 “场景化设计” 太关键了 —— 不是先做硬件再想用途,而是从用户创作场景出发倒推设计,这样的产品一上市就有明确受众,销量自然有保障。影石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能到 65.25%,核心就是设计打通了 “技术 - 体验 - 销量” 的链路。
这两家企业的动作,其实也解答了很多客户的疑惑:好设计怎么带动订单和成交?大疆靠设计复用快速切入新赛道,成熟的设计体系让渠道商愿意拿货,订单量自然稳;影石靠差异化设计创造新需求,比如 “全景 + 飞行” 的新场景,吸引了一批之前没接触过航拍的用户,等于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订单来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都兼顾了商业落地性,影石的 “硬件 + 软件 + 云服务” 生态,大疆的供应链复用,都是设计从概念到量产再到热销的关键铺垫,这正是我们给企业做设计时最强调的 “全链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