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位客户,在和我们公司愉快合作了一段时间后,跟我们抱怨起了“前任”,事情非常典型,所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位客户本身是生产型企业的,公司现有业务比较稳定,但是进入了瓶颈期,因此想做一款新品,拓宽一下产品的品类。
客户本身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有一定感觉,但并未从事过产品经理的工作,只是凭感觉确定了新品的方向:方便妈妈外出泡奶的一个保温壶。客户购买了一些市面上的智能水杯,觉得可以采用电池加热的方式,使杯子中的水,在户外保持45°左右恒定温度,方便泡奶粉之类的使用。然后客户找了一家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设计公司按照这位客户的需求设计了一款电池加热保温水壶,客户对产品外观比较满意,又让外观设计师细化了一下壳体拆件和内部结构,就找了一家硬件研发公司和模厂,准备将产品生产出来。
这时候问题逐步出现了,先是硬件公司开始反馈,效果图上显示的屏幕动画效果,实现难度较大,会需要使用32位的芯片,主板单价会比较高,目前主板的摆件面积也不够,完全放不下那么多器件;然后锂电池在加热水时,耗电情况特别严重,初步估算需要10000毫安时的电池,才能满足设想的保温时间,按照目前产品的体积根本无法放下这么大的电池。模厂反馈瓶体深度过大,拔模角度不够,脱模困难,很多地方存在倒扣,需要做大量修改才能开模,并且很多地方不符合结构设计规范,存在大量的质量隐患。
客户前期已经投入了不少费用,这时候着急了,拉着设计公司一起与硬件公司及模厂反复沟通修改,但是因为很多已经没法改善的硬伤,最后这个项目没法进行下去而终止了。
因为设计费尾款的事情,客户和设计公司闹的很僵,客户认为这产品的工业设计,只是外观做的好看,完全没有可生产性,完全不靠谱,所以不愿意支付尾款。而设计公司觉得自己很委屈,完全按照客户自己的需求,投入了很多人力,绞尽脑汁设计出了很时尚的外观,甚至外观设计师还帮客户免费设计了产品结构,现在却因为客户自己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而受到损失。
两边各有各的理,闹得不可开交,最后断绝了合作关系。
从中立者的角度看这件事情,首先客户肯定是没有错的,他有一个想法想要产品化,何错之有?设计公司如果仅仅从外观设计角度看也没错,完全按照客户需求做的设计,何错之有?
问题就出在了“仅仅”这两个字上。其实想要让一个想法最终变成一件成功上市的产品,哪里会是只要做个外观设计就行。从产品定义阶段开始,就该做好市场分析、用户调研、需求分析、人群定位和画像、竞品分析、功能参数设定、价格目标等等产品定义相关的事情。这个项目如果一开始有这些内容,一开始就能发现用电池加热带来的电量问题,从而调整产品定义的方向。这些在产品设计之初一定要做的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如果缺失,必然会带来项目的反复修改甚至终止。
让稍有经验的工业设计师直接做产品结构设计,也是件极不靠谱的事情。结构设计是门专业,能成为专业的事情,自然不会是门外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DFM相关的事情做不好,到了真正开模阶段,设计推翻重来的事情非常常见。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人说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能做,在两个领域都是专家实在太难也实在太少,绝大多数人,要么是结构设计出身,能做做很丑的外观设计,要么是工业设计出身,能做做很粗糙的结构设计。
说实在的,这项目在开模前终止实际上是件好事,不然按这种,设计流程管理和研发流程管理,完全缺失的状态继续往下修改,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损失也会越来越大。就算修改好开了模,因为缺乏供应链管理,壳体成本,线路板成本等容易失控,最后产品单价过高,完全不符合市场定价,会陷入一个更大的困境。
经常有客户感慨,设计能在靠谱些么?其实重点在于找到一家靠谱的工业设计公司合作。怎么算是基本靠谱的设计公司呢?看公司的人员构成即可,对方要有产品经理能做产品定义,要有资深的工业设计师做产品外观设计,要有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做结构设计,要有设计流程管理,要有风险管控的概念,要有DFM的概念,要有供应链资源,要有包装设计服务、品牌设计服务乃至营销服务。在客户自身并没有产品开发环节中各种对应的人员时,就需要工业设计公司有这些才行,不然仅仅只有外观设计师的公司,是无法做出真正可量产的产品的,只能停留在好看的外观这一层级上,这也是目前工业设计行业很多公司的现状。
分析了以上这些,大概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吧。顺便广告一句,要靠谱的设计,找我们就好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