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持续引发行业热议。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日前在行业论坛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突破技术、工艺与成本三重关卡,为行业过热预期注入理性思考。
作为锂电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全固态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的优势被寄予厚望。但苗圩强调,半固态电池本质上仍属液态体系,其技术路径与全固态存在根本区别,"绝非单纯通过减少电解液用量即可实现技术跨越"。这一论断直指当前行业内存在的概念混淆问题,提示企业需建立清晰的技术认知体系。
产业分析显示,固态电池研发涉及材料科学突破(如固态电解质开发)、生产工艺革新(薄膜沉积技术)、供应链重构(锂金属负极产业化)等系统性工程。其中界面阻抗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良品率问题,仍是横亘在实验室成果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主要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正为行业突破提供新动能。通过构建材料研发智能系统,AI可加速新型电解质材料的筛选与合成路径优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艺参数的智能调优,有效缩短试验周期;结合私有化部署方案,更保障了企业核心数据的资产安全。业内估算,AI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将全固态电池研发效率提升近百倍。
多位业内人士向本刊表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将遵循"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的渐进路线,预计2027-2030年间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在这场关乎能源转型速度的技术竞逐中,唯有坚持核心技术攻关与智能化工具应用双轮驱动,方能赢得产业变革主动权。
当前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本质是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双螺旋攀登。当行业聚焦于电解质材料突破时,工业设计正在重构价值链条——通过将实验室技术特征转化为市场可识别的产品语言,通过制造可行性设计降低量产风险,最终实现从技术优势到商业价值的惊险一跃。这或许正是苗圩强调"摒弃浮躁"的真正深意:产业变革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研突破,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系统化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