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限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九合创投领投,英诺天使基金跟投。这家脱胎于航天科技集团的商业航天企业,正试图用自主研发的太空巴士飞行器重构卫星部署的游戏规则。
成立于航天科技体系内的核心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达15年,曾主导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其研发的太空巴士系列飞行器,可覆盖近地轨道至地球静止轨道的全高度空间运输,通过异轨多星拼车发射技术,将卫星部署成本压缩66%,入轨时间缩短85%。该技术突破直击商业航天痛点——传统发射模式需为每颗卫星定制专属轨道,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已显现同类技术爆发迹象。SpaceX前核心成员汤姆·穆勒创立的轨道物流公司、Blue Origin的蓝环飞行器项目,均在争夺空间运输服务制高点。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00颗卫星借助轨道转移飞行器完成部署。无限宇航的入局,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开始涉足这一战略领域。
公司创始人李健透露,首笔融资将重点投向太空巴士Ⅰ型产品的工程化落地。这款飞行器不仅具备多星部署能力,更预留了在轨延寿、离轨再入等功能接口。九合创投投资团队认为,该技术路径有望突破商业航天现存的服务天花板,英诺天使基金则强调其动力系统的差异化创新具备颠覆行业格局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技术细节在于,太空巴士采用模块化设计,允许飞行器在轨完成推进剂补给和设备更换。这种设计哲学打破了传统航天器全寿命周期的刚性约束,为构建太空服务生态提供了物理基础。据行业分析师测算,若其部署成本优势持续兑现,到2028年或将影响全球15%的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在SpaceX星舰实现高频次回收发射的产业背景下,无限宇航选择的轨道服务细分赛道,可能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切口。其技术路线能否突破航天器在轨可靠性的魔咒,或将成为下一阶段资本关注的焦点。
设计拆解:太空巴士的工业密码
看无限宇航的融资新闻,核心在技术参数表里藏着设计哲学。200km到36000km全轨道覆盖,这个数据不是随便写的,背后是通用化平台的设计博弈。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普遍卡在定制化陷阱里,每接一个新订单就得重新设计适配结构,无限宇航直接把轨道高度参数做成了可调模块,相当于给飞行器装了万能接口。这种设计策略直接切中行业痛点——客户要的不是单一功能飞行器,而是能兼容未来三年发射计划的柔性平台。
订单转化率藏在“异轨多星拼车”六个字里。传统卫星发射就像包机服务,现在变成公交系统,设计难度不在运载量,在时刻表编排。太空巴士的货舱布局肯定用了拓扑优化算法,才能在有限空间里塞进不同轨道需求的卫星。我们给民营火箭公司做箭体设计时,客户最头疼的就是每次发射的轨道单一导致资源浪费,这个设计直接解决商业模型缺陷。
成本刀法:66%降幅的设计真相
部署费用降66%不是靠供应链压价,是工业设计重构了价值链条。文档里提到的姿轨控动力系统,我判断用了集成化推进模块。传统设计每个推进器独立封装测试,无限宇航大概率搞了标准化推进单元矩阵,像乐高积木一样拼装不同推力需求。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关键是能把测试验证成本分摊到整个产品线。
更狠的是燃料管路设计。85%时间成本压缩,绝对是在燃料利用效率上突破了。可能采用了3D打印的变径管路,或者仿生流道设计,把燃料残余量控制在千分级。这类设计改动在图纸上看着不大,但能让每次发射多带两公斤有效载荷,商业价值立刻显现。
订单粘性:接口协议里的商业心机
文档里轻描淡写的“在轨延寿功能预留”,其实是锁定长期订单的杀招。现在90%的在轨卫星没有推进模块,太空巴士的对接机构设计必然兼容多种卫星接口标准。这种设计策略相当于在太空埋下服务锚点,等现有卫星需要轨道维持时,客户只能回头找无限宇航。比开发新客户更高明的是用设计绑架老客户。
外观设计的隐藏价值容易被忽略。航天器表面处理工艺看着只是防辐射涂层,其实直接影响光学观测系统的跟踪精度。无限宇航团队拿过国防专利,他们的表面微结构设计可能藏着导引特征,这能让地面测控成本下降20%以上。这些设计细节在投标阶段就是碾压性优势。
趋势碰撞:中国设计的突围路径
对比SpaceX的粗暴堆料和Blue Origin的过度设计,无限宇航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精准设计路线。文档里提到的“人工指令介入端口”,表面看不如自动对接先进,实则吃透了国内测控站分布优势。用地面站替代星间链路,这设计选择省掉八成通讯载荷重量,转化为运力优势。
现在国内商业航天有个致命误区——盲目追求参数赶超国际巨头。太空巴士的设计聪明在抓准了“够用就好”的平衡点,比如没盲目上马可重复使用技术,而是把单次使用可靠性做到极致。这种设计决策反而符合现阶段中国卫星公司的真实需求,毕竟没人敢拿几个亿的卫星赌新技术。
工业设计订单的争夺战,早就不停留在造型层面。无限宇航的案例证明,谁能用设计解开“成本-可靠性-功能扩展性”的不可能三角,谁就能通吃商业航天中游市场。他们的设计团队明显深谙航天系统的运行规则,那些国防专利不是装饰品,是破开体制内采购壁垒的穿甲弹。
航天器之精微,恰似古籍校勘,非通晓天文历算者不能为。无限宇航诸君深谙此道,十五载军工淬炼化作轨道间分毫计较,太空巴士飞行器犹似活字排版,将异轨多星拼车之术解得字字珠玑。观其六分银钱省却、八分辰光追回,暗合永乐大典编修时「以简驭繁」的智慧。资本青眼相看,非独重那几项国防专利的朱批御印,更识得体制内深宫匠人出走市井后,将钦天监密卷译作商业通识的深意。这般航天器物革新,终要在人类问天录里添一笔苏州码子似的中国解法。